《我不是药神》:一名医生的观后感

《我不是药神》:一名医生的观后感

看完《我不是药神》,我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医生,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更是深深的反思。它并非简单的讲述一个贩药的故事,而是透过程勇这个小人物的挣扎与选择,直击了中国医疗体系中存在的诸多痛点,也触及了医者仁心的本质。

电影中,那些白血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绝望与痛苦,深深地刺痛了我。他们为高昂的药价苦苦挣扎,甚至不得不放弃治疗,选择等死。这并非虚构,而是现实的残酷写照,也是我们医生每天都可能面对的无奈。我们或许能尽力提供最好的医疗方案,但高昂的医药费却成为许多患者无法逾越的鸿沟,这让我们这些救死扶伤的医者感到无力和悲哀。

程勇的转变,从一个市井小混混到“药神”,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他并非圣人,他也有私心,也有犹豫,但他最终选择了帮助患者,承担了巨大的风险。这并非法律允许的行为,但却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他的行为虽然违法,却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制度的缺失,让那些绝望的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这让我思考,在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面前,医生的责任和担当究竟该如何平衡?

电影也让我反思了医生的角色。我们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技术人员,更是患者的守护者,是他们精神上的支柱。我们应该积极呼吁,为患者争取更合理的医疗环境,更公平的用药机会。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治标,更要努力治本,去解决那些阻碍患者获得健康权利的深层次问题。

影片中,吕受益的死,张长林的无奈,思慧的乐观,都让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分量。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对健康的追求,是如此强烈而令人动容。作为医生,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每一次与患者接触的机会,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仁爱之心,去守护他们的生命,去减轻他们的痛苦。

《我不是药神》并非一部完美的电影,它也存在一些争议之处,但它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它提醒我们,医疗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关乎人性和社会公平的问题。作为一名医生,我将从这部电影中汲取力量,更加坚定地履行我的职责,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构建更公平、更合理的医疗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有一天,像程勇这样的人,不再需要成为“药神”,而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获得救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