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假文盲,弘扬中华文明-记叙文900字
抵制假文盲,弘扬中华文明-记叙文900字
“假文盲”这个词,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中华文明的辉煌之上。他们衣着光鲜,却对公益广告视而不见;他们饱读诗书,却对公共场所的标语熟视无睹;他们口若悬河,却对规范的书写嗤之以鼻。他们并非不识字,而是选择性地“失明”,是对文明的漠视,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抵制“假文盲”,弘扬中华文明,刻不容缓。
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假文盲”的危害,是在一次回乡探亲的经历中。家乡的小镇,近年来发展迅速,新修建的道路两旁,竖立着许多标语牌,宣传文明出行、垃圾分类等知识。然而,让我震惊的是,许多标语牌都被人为地破坏了,有的被涂鸦得面目全非,有的则被撕得支离破碎。更令人气愤的是,我看到一位衣着讲究的中年男子,一边随手扔掉手中的垃圾,一边熟视无睹地从一个写着“禁止乱扔垃圾”的标语牌旁走过。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愤慨,这哪里是“不识字”,分明是“假文盲”的嚣张跋扈!
这并非个例。在日常生活中,“假文盲”的现象屡见不鲜。地铁站里,随处可见被涂鸦的墙壁和被撕毁的乘车指南;公交车上,有人肆意践踏文明乘车提示;商场里,有人无视商品标签上的价格和说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如同一个个细小的裂缝,正在逐渐瓦解着我们社会文明的根基。
“假文盲”的危害不仅仅体现在对公共环境的破坏上,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漠视规则、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态度。他们享受着文明社会带来的便利,却对维护社会文明秩序毫不关心,甚至积极地破坏它。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自身素质的否定,更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阻碍。
记得小学时,老师曾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一位老奶奶在公交车上不小心摔倒了,周围的人却冷漠地视而不见,最终老奶奶受伤严重。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明白了,冷漠比“假文盲”更可怕。因为冷漠是“假文盲”滋生的土壤,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绊脚石。
抵制“假文盲”,需要从自身做起。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破坏公共设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体现着我们的文明程度。其次,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社会文明建设中来,主动劝诫那些不文明的行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强对“假文盲”现象的批判和教育。通过媒体宣传、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假文盲”的危害性,从而自觉抵制这种行为。
弘扬中华文明,并非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抵制“假文盲”,不仅仅是纠正一种错误的行为,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让文明之花盛开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熠熠生辉。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同抵制“假文盲”,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明,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那些标语不再被涂鸦,让那些提示不再被撕毁,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美好! 让我们用行动告诉那些“假文盲”:文明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维护的宝贵财富。 只有人人参与,才能让文明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中华文明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