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的葬歌,新时代的赞歌-读《茶馆》有感900字

旧社会的葬歌,新时代的赞歌——读《茶馆》有感

老舍先生的《茶馆》,宛如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百年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读罢此剧,我仿佛亲历了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从旧社会的凄凉悲歌,到新时代的希望赞歌,剧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北京裕泰茶馆,这小小的茶馆,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代表着不同阶层,不同命运,共同谱写了旧中国由盛转衰,乃至最终走向新生的悲壮史诗。王利发,这个茶馆的老板,勤劳善良,却无奈地被时代洪流裹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意日渐衰败,亲朋好友一个个走向毁灭。他像一个时代的缩影,努力挣扎,却无力改变命运的齿轮。他那句“我,我,我……”的无奈叹息,更是道出了无数小人物在时代巨变面前的无力与悲凉。

剧中那些人物,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符号,刻画着旧社会社会的种种弊端。常四爷,一个迂腐守旧的旗人,抱着“吃皇粮”的幻想,最终在时代的变革中迷失自我,走向了悲惨的结局。他的命运,是旧制度崩溃后,那些依附于旧制度而生存的人的缩影,他们的固执和落后,注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秦仲义,一个看似精明的商人,却在时代变迁中被卷入政治漩涡,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他代表着那些在旧社会中试图通过投机取巧获得利益的人,最终却都被时代所抛弃。

而那些底层人民,如刘麻子、松二爷等,他们的命运更是悲惨。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饱受欺压,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与无奈。他们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在茶馆里诉说着自己的辛酸,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命运,是旧社会社会压迫的真实写照,也是对那个时代最沉痛的控诉。

然而,《茶馆》并非只是一部悲剧。在悲凉的基调中,我们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剧中人物的命运虽然悲惨,但他们的挣扎与抗争,却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从未熄灭。

剧末,王利发面对空荡荡的茶馆,发出一声长叹。这叹息,既是对旧时代的告别,也是对新时代的期盼。这空荡荡的茶馆,象征着旧社会的彻底瓦解,也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虽然剧中没有直接描写新社会,但从王利发无奈的眼神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内心的希望,看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从旧社会的葬歌,到新时代的赞歌,这正是《茶馆》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部反映旧社会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关于人生命运,关于民族精神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旧社会的黑暗与残酷,也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的坚韧与希望。

读罢《茶馆》,我不禁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唏嘘不已,也为中国人民的命运而感到骄傲。旧社会已经成为过去,新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新时代的赞歌更加响亮,更加动人! 我们要记住历史,吸取教训,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这才是对《茶馆》这部伟大作品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