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端午节随笔1000字
回忆-端午节随笔1000字
端午节,一个浸润着历史厚重与文化芬芳的日子,在我的记忆长河中,留下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回忆,如同河畔盛开的菖蒲与艾叶,散发着独特的清香。
儿时的端午节,是五彩缤纷的童话。清晨,奶奶便会早早起床,忙碌的身影在厨房里穿梭。她先用艾叶和菖蒲装饰门窗,那浓郁的草药气息,驱散了清晨的凉意,也驱散了夏日的暑气,仿佛为整个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保护衣。然后,她会开始包粽子。那是我最喜欢的环节,小小的我总喜欢围在奶奶身边,看着她灵巧的双手,将糯米、红枣、咸蛋黄等馅料,包裹在翠绿的粽叶里,然后用细细的绳子扎紧,一个个饱满的粽子,像一个个小小的绿精灵,在奶奶的手中诞生。
我那时年纪小,包粽子的技巧自然学不会,但奶奶总是会给我分配一些“轻松”的任务,比如洗粽叶,或者帮忙整理已经包好的粽子。虽然这些工作简单,但我却乐此不疲,因为这让我感到自己也是端午节庆祝活动中的一份子,参与其中,分享着节日的喜悦。
煮粽子的过程,更是充满期待。锅里翻滚的水汽氤氲,弥漫着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甜味,那香气,仿佛能勾起人所有的味蕾。等待粽子煮熟的时间,总是漫长而煎熬的,我总是忍不住几次三番地去厨房探望,询问奶奶还要多久才能吃。
终于,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了!那饱满的粽子,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泽,咬上一口,糯米的软糯,红枣的甜润,咸蛋黄的咸香,在口中交融,那滋味,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除了包粽子,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我们会和邻居家的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比如“打陀螺”、“跳绳”、“踢毽子”。在田埂上,在小河边,我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乡间的每一个角落。
傍晚,我们还会在院子里燃放鞭炮,那震耳欲聋的爆竹声,驱散了夜晚的宁静,也驱散了我们心中的恐惧,象征着驱邪避恶,祈求平安。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端午节,是我和奶奶一起划龙舟。那是我第一次坐船,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奶奶熟练地操控着船桨,船在水面上飞驰,我则紧紧抓住船沿,感受着水花飞溅的刺激。夕阳西下,河面波光粼粼,我们欢笑着,划向远方,那画面,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发生了变化,但那份浓浓的节日氛围,却始终没有改变。如今,我已经很少自己动手包粽子了,但每当端午节来临,我都会想起奶奶那忙碌的身影,想起那香喷喷的粽子,想起童年时与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的快乐时光。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我们对祖先的敬仰,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它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流淌在我的记忆深处,滋养着我的心灵,让我在岁月的流逝中,感受着那份永恒的温暖与感动。 这淡淡的艾草香,这糯糯的粽子味,这浓浓的乡愁,都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而我,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将这美好的传统传承下去,让这端午节的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