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最好的那个—《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我要做最好的那个—《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并非一部简单的体育励志片,它更是一部关于父爱、梦想与自我超越的动人史诗。影片中,马哈维亚·辛格·珀格的形象深深触动了我,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我要做最好的那个”的含义,也让我深刻理解了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蕴藏着多少汗水、泪水和坚持。

马哈维亚曾经是一名摔跤冠军,却因为现实的无奈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他打破了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毅然决然地将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培养成世界冠军。这并非易事,他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甚至女儿们的重重阻力。女儿们起初对父亲的训练方式充满抵触,认为那是对她们青春的禁锢。但马哈维亚的坚持,他的严厉背后深沉的爱,最终感化了女儿们。他不仅教会她们摔跤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她们如何战胜自我,如何坚韧地面对困难,如何为了梦想付出一切。

影片中,无数次的训练场景都令人印象深刻。汗水浸湿了训练服,伤痛伴随着每一次摔倒,但她们从未放弃。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磨练,更是意志力的考验。吉塔和巴比塔在比赛场上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精神,正是她们父亲言传身教的结果。她们用一次次胜利,向世界证明了女性也能在男性主导的竞技场上取得辉煌成就,也向世人展现了印度女性的强大力量。

然而,影片并非一味地歌颂成功。吉塔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也经历了挫折与迷茫,她曾一度迷失自我,甚至想要放弃。但最终,她还是在父亲的鼓励和自身的坚持下,重新找回了方向,最终实现了梦想。这让我明白,“最好的那个”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无数的挑战和磨难,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摔跤吧,爸爸》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它让我明白,梦想的实现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畏艰难的勇气。 “我要做最好的那个”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一种超越,一种对梦想永不放弃的执着追求。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赛场上,勇敢地去追逐属于自己的辉煌,去成为最好的自己。 而这,才是这部电影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