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800字

《呐喊》-读后感800字

鲁迅先生的《呐喊》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醒了沉睡中的我,也抽醒了那个麻木不仁的旧中国。初读《呐喊》,我被其中浓烈的悲愤所震撼,被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更被鲁迅先生犀利的笔触所折服。它不再仅仅是一部小说集,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阴暗面,也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需要反思的东西。

《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狂人因发现人吃人的社会现实而陷入疯狂的故事。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的构思,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压抑和恐惧的氛围中。狂人对“吃人”的解读,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吃人,更是对封建礼教、人吃人社会的控诉。这种“吃人”的社会现实,如同一个巨大的枷锁,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让人窒息。狂人的疯狂,正是对这种现实的反抗,也是对社会病态的揭露。读罢此篇,我感到一阵寒意,仿佛置身于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感受到压迫与绝望。

《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迂腐可悲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是一个饱读诗书却落魄潦倒的读书人,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下,他被边缘化,被歧视,最终悲惨地死去。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悲剧的缩影。他身上体现出的无奈与挣扎,让我深思: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究竟该如何自处?他们是否真的无力改变现状?孔乙己的命运,也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感到深深的痛心。

《药》则以华老栓为药治病救子的故事,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为了救治儿子,华老栓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相信了革命党人夏瑜的血可以治病的荒诞说法。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残酷的:儿子依然死去,而华老栓的希望也破灭了。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不仅展现了人民的愚昧和迷信,也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以及革命力量的无奈与牺牲。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令人深思。

《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他自欺欺人,麻木不仁,用精神胜利法来麻醉自己,逃避现实的残酷。阿Q的形象虽然滑稽,但却令人感到悲哀。他代表着一类人,他们无力反抗,只能在精神上寻找慰藉。阿Q的悲剧,是社会压迫的产物,也是中国农民在那个时代普遍生存状态的反映。读完这篇小说,我不仅对阿Q感到同情,更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深深的批判。

《呐喊》中的每一篇小说,都像一把尖刀,直刺旧社会的丑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批判了人性的弱点。鲁迅先生用他犀利的笔触,将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读完《呐喊》,我不禁感慨万千。鲁迅先生的文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更让我们反思自身,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现实,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勇于直面现实,敢于挑战权威,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呐喊》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时代的呐喊,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