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写人辛弃疾
初三写人:辛弃疾
浩渺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爱国志士,他们用无穷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一幕幕壮丽的诗篇。辛弃疾,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以其豪迈奔放、壮志难酬的词作,千古传唱。
辛弃疾生于金国,自幼饱读诗书,心怀报国之志。二十一岁时,他投奔南宋,立志收复故土。然而,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屡受压抑,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他的词作大多写于壮志难酬之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故国的思念和收复失地的渴望。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既感叹英雄无处施展抱负,也表达了对刘裕等民族英雄的仰慕之情。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豪迈奔放,气吞山河。他善用比兴手法,以壮阔的自然景物烘托个人胸怀。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寥寥数笔,便を描绘出征战沙场、大破敌军的壮烈场面。
然而,辛弃疾的词作中,又蕴含着一丝悲壮和无奈。他所处的南宋朝廷腐败不堪,奸臣当道,他不受重用,仕途坎坷。这种失意之感,在他的词作中随处可见。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抒发了对光阴流逝、壮志难酬的遗憾之情。
辛弃疾的一生,是壮志难酬的一生。他满怀报国之志,却受困于朝廷的昏庸,无法实现收复失地的愿望。但他的词作却流传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辛弃疾的爱国热情、豪迈气魄和悲壮情怀,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赤诚之心,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爱国志士的共同心声。他的词作,既是南宋词坛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