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读后感:《童年》读后感600字

初一读后感:《童年》读后感 600 字

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失去父亲后随母亲来到外祖父家生活,在苦难的环境中度过屈辱童年的故事。这篇小说以其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深刻的人性刻画,让我深受感动。

阿廖沙的童年是一个充满了饥饿、压迫和暴力。外祖父雅科夫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严厉老人,不断责骂和殴打自己的亲人。外祖母阿库里娜是一个善良但软弱的老人,无法保护孙子遭受的虐待。

在这样的环境中,阿廖沙的童年伙伴是外公家其他人的女儿——娜塔莎。娜塔莎是一个善良、正直、坚强的小姑娘,与阿廖沙互相扶持,共同抵御外界的伤害。她也是阿廖沙唯一的心灵依靠,给了他黑暗生活中一丝温暖的光亮。

除了娜塔莎,还有一位对阿廖沙影响深远的人——博达林。博达林是一位学识渊博、思想进步的布道者,他教导阿廖沙知识和人生哲理,使阿廖沙的内心萌生了反抗、追求光明的力量。

尽管童年充满苦难,但阿廖沙并没有被环境所击垮。他有一颗坚韧、善良的心灵,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也从未放弃希望。他不断地学习、探索,努力摆脱贫困和无知的束缚。

《童年》塑造了阿廖沙这一不屈不挠、追求光明的典型人物形象。通过阿廖沙的经历,高尔基揭露了沙俄时代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控诉了专制制度的黑暗与罪恶。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外公雅科夫的贪婪残暴,外祖母阿库里娜的善良软弱,娜塔莎的坚强正直,博达林的学识渊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童年》是一部充满力量和希望的作品。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追求。正如阿廖沙所说:“一个人只要不失去希望,那么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读完《童年》,我深切地感受到高尔基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批判。这部作品激发了我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更加渴望为创建一个更加公平和美好的社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