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本洁来还洁去,于无声处听惊雷-读《红楼梦》有感1600字
《质本洁来还洁去,于无声处听惊雷——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一部千古奇书,世人叹之,文人墨客皆爱之。我初读《红楼梦》时,只觉其繁复冗长,人物众多,故事复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巨著在我心中渐渐生根发芽,成为我一生都无法忘怀的经典。
《红楼梦》名曰《石头记》,其序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首诗句,为整部作品定下了基调,虚实相间,真假难辨。故事以贾府的兴衰为线索,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人物的爱情纠葛和悲惨命运。
书中的人物形象,个个鲜活灵动。贾宝玉,一个翩翩公子,风流倜傥,却厌恶仕途经济,只爱吟诗作画,流连于女儿之中。林黛玉,一个孤高清傲的女子,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与宝玉相知相爱,却最终因病香消玉殒。薛宝钗,一个温婉贤淑的女子,容貌端庄,性格稳重,与宝玉成婚,却在贾府败落后被休弃。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配角,如泼辣刁钻的王熙凤,心胸狭窄的贾母,刚直耿介的焦大……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繁华昌盛的贾府,也为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红楼梦》的语言,采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文采斐然,寓意深远。曹雪芹通过这些诗词,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黑暗。
例如,书中有一首题为《好了歌》的曲子,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首曲子,表达了曹雪芹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对人生虚无缥缈的感叹。
又如,书中有一段描写宝玉与黛玉初见的情景,写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黛玉听了,忙问:“何曾见过?我倒不记得了。”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心里却早已认下了。”这番对话,既为宝玉与黛玉的初恋埋下了伏笔,也暗示了他们前世的情缘,可谓一语双关,妙笔生花。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但它却在悲剧中蕴含着希望。文中有一句名言,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句话,体现了曹雪芹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应当保持本真的纯洁,即便身处逆境,也应当保持一颗洁净的心灵。
在贾府的兴衰过程中,有许多令人痛心疾首的人物,如贪婪腐败的贾珍、贾琏,心狠手辣的王熙凤。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人利己,最终落得可悲的下场。
然而,也有许多值得敬佩的人物,如正直善良的史湘云,豪爽仗义的秦可卿,忠心耿耿的刘姥姥。他们虽然身处污浊的环境,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灵,为《红楼梦》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了一抹希望。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人生百科全书。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读《红楼梦》,可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善恶有更清晰的判断。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没有结局的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但在我看来,《红楼梦》的结局,早已写在它的开头。
书中第一回,写道:“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资坤元。……是这有限情缘,应运而生。绛珠草之泣,滴枯红尘之水;石上灵之语,滋润青埂之峰。至此方信离合之情,由来已远;方知生死之数,定由天算。岂偶然哉!”
这段话,暗示了《红楼梦》的结局。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他们的离合,他们的生死,都由天数注定。
然而,即使是悲剧,也仍然有它的价值。悲剧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残酷,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正如《红楼梦》中所写的那样,“于无声处听惊雷”。悲剧的结局,往往在无声无息中到来。但它带来的震动,却能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红楼梦》,一部千古奇书,一部人生百科全书。它值得我们一生去读,一生去品味。在它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找到人生的真谛,找到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