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洞箫赋》有感-记叙文1800字
读《洞箫赋》有感
《洞箫赋》,一篇千古名赋,出自晋代文人左思之手,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学典籍。它以精美的语言、深厚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洞箫的喜爱之情,令人读之动容。
洞箫,其身纤细修长,音色清澈悠扬,宛若天籁之音。左思在赋文中对其构造、音律、意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笔触细腻灵动,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洞箫图景。
"其形也,修而长兮,圆而直。若瑶台之竹,似湘妃之泪。"这段文字道出了洞箫的形体特征,形容它修长圆直,犹如瑶台仙竹,又似湘妃之泪,寄托着作者的无限遐思。
"其声也,清而扬兮,哀而怨。若鸾凤之和鸣,似仙子之咏叹。"左思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洞箫的音色,清扬哀怨,如鸾凤和鸣,似仙子咏叹,让人沉醉其中,感受洞箫的悠远与空灵。
"吹之则声出,以气而和。能令征夫泪落,使游子思乡。"这段文字道出了洞箫与人情感的共鸣,通过吹奏,它能拨动人们的心弦,使征战沙场的将士泪流满面,令远方游子魂牵梦萦。
左思在《洞箫赋》中,将洞箫拟人化,赋予它灵性与感情。他认为洞箫可以知音懂心,与吹奏者产生深切的共鸣。
"与之徘徊,则情寄于竹。临之感咽,则心遗于丝。"作者描写了与洞箫相伴的场景,与之徘徊,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竹中;临之感咽,将自己的心声倾诉于丝弦之上。
"故能遣风流之怀,寄幽闷之兴。发扬抑抑之音,述雍雍之声。"洞箫在左思眼中,不仅是乐器,更是知音,可以消解风流之怀,寄托幽闷之情,表达抑扬顿挫的音调,述说平和安宁的声音。
左思对洞箫的喜爱,溢于言表。他赋文中多处流露对洞箫的赞美与珍视之情。
"昔舜以箫感帝,伯牙以琴会友,余独幸生斯世,逢此妙器。"左思将自己与古之圣贤相提并论,认为自己能够生逢此世,遇见洞箫,是莫大的幸运。
"愿与之共寝起,常与之相随。执之不释手,置之不忘怀。"左思对洞箫的爱恋之深,可见一斑。他希望与洞箫相伴左右,形影不离。
《洞箫赋》的语言优美典雅,文采斐然,被后世传为美文佳作。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中国音乐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后世许多文人骚客,也深受《洞箫赋》的影响,纷纷以洞箫为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其中,唐代诗人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表达了与洞箫相伴的孤独之美;宋代词人柳永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词,道出了对洞箫的痴迷与眷恋。
《洞箫赋》作为一部音乐文学经典,历经千百年风霜而不衰,其对洞箫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它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曲动人的情怀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