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得必乐于失高三作文800字
乐于得,必乐于失
在人生的长河中,得失纠缠,荣辱相依。乐于得者,方能坦然失;乐于失者,必能心怀坦荡。
当我们沉浸于获取的喜悦中时,是否曾想过失落的痛苦?如果我们只顾着得到,而不懂得取舍,那么终有一天我们会因负重前行而不堪重负。因此,乐于得,更需乐于失。
乐于失,是一种洒脱的胸襟,一种处变不惊的心境。当我们失去时,不必耿耿于怀,更不必捶胸顿足。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洒脱,正是乐于失的最佳写照。他经历了贬谪的磨难,却依然保持着昂扬的心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写出千古名句,激励无数后人。
乐于失,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紧抓着已经拥有的,却忽略了眼前的机遇,那么我们终将被时代洪流所裹挟。古语有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只有敢于舍弃,才能轻装上阵,把握住新的机会。
然而,乐于失并不是消极的逃避,也不是无所谓的淡然。它是对自我的一种鞭策,是一种在失落中不断成长的态度。当我们失去时,不要沉沦于痛苦,而应以此为契机,反思自己的不足,汲取教训,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乐于得,是人之常情;乐于失,却是一种境界。只有当我们真正做到了乐于得,乐于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从容坦荡。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饱经坎坷。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曾被贬黄州,却写下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诗句。他也曾谪居惠州,却怡然自得,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话。苏轼的乐于得,乐于失,让他在逆境中依然能活出自我,成就了一段传奇人生。
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经历了什么,成长了什么。乐于得,让我们珍惜眼前的幸福;乐于失,让我们在磨难中淬炼自我。只有当我们真正领悟了乐于得,乐于失的真谛,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最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