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800字 邂逅《呐喊》

读后感 800 字:邂逅《呐喊》

在文字的荒原中,我邂逅了鲁迅先生的《呐喊》,这是一部充满着呐喊与控诉的杰作,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压迫。

《呐喊》中最令我震撼的是《狂人日记》中那句发自肺腑的呐喊:“救救孩子!”。鲁迅先生以一个“狂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吃人的冷酷现实。在那个礼教森严、民智蒙昧的时代,人们对异己者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排斥。狂人因为思考而被视为异类,饱受迫害和欺凌。他目睹了家族中吃人的罪行,而其他人却麻木不仁,甚至以“仁义道德”为借口维护自己的残忍。鲁迅先生通过《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发出了对社会变革的迫切呼声。

此外,《孔乙己》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形象也十分令人难忘。孔乙己是一个贫困潦倒的读书人,他饱读经书,却始终怀才不遇。在社会的压迫和世人的嘲笑下,他逐渐变成了一个卑微可怜的人物。他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总是被当作笑柄。孔乙己的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坎坷和悲凉。鲁迅先生并没有对孔乙己进行过多的同情,而是以冷静客观的笔调,展现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扭曲。

《药》也是《呐喊》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为了给病重的儿子治病,而购买人血馒头的父亲的故事。然而,这个看似救命的药,却成了杀害孩子的毒药。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中麻木不仁的民众,以及愚昧落后的迷信思想。人血馒头代表着封建社会的沉重包袱,而孩子的死亡则象征着这个社会病入膏肓。

《呐喊》中除了这些著名的篇目外,还有许多其他精彩的作品。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刻画了一个自欺欺人、麻木不仁的典型人物;《故乡》中的闰土形象,反映了农村社会的贫困与落后;《社戏》中的孩子们,则是农村生活的缩影。鲁迅先生以他犀利的笔触,将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完《呐喊》,我深感中国近代史的沉重和苦难。封建社会是一个黑暗压抑的时代,无数人被压迫、欺辱和戕害。鲁迅先生用他的文字,为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们发出了呐喊。他的呐喊,穿越了时空,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

《呐喊》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批判现实的杰作,更是一部唤醒民众、推动社会变革的呐喊书。鲁迅先生的呐喊,激励了无数革命者和进步人士,为中国的民主与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时,不应该忘记鲁迅先生的呐喊。他的文字,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提醒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封建思想的余毒,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