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1100字 参加读者节,感受“非遗”的精彩
2011年10月29日清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型小区新城南都的圆形广场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武进日报》举办的第二届独具地方特色的读者节将在这里举行。
八点多,在欢庆的鼓声中读者节拉开了帷幕,现场的气氛一片热烈。我们通过聆听本报副主编热情洋溢的发言,了解了《武进日报》的起步、发展、壮大。作为《武进日报》小记者的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与激动。
期间,最吸引我们小记者目光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展和现场技艺展。一张张精美的图片配着详细的文字介绍,令我们大开眼界。更令我们痴迷的是许多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展示:惟妙惟肖的剪纸,栩栩如生的面塑,化腐朽为神奇的木雕,精美的掐丝珐琅画,香气扑鼻的横山桥百叶……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我们武进传统的地方特色。
平常喜欢做做手工的我最感兴趣的是捻纸艺术。一袭古人装扮的这位民间艺人的身旁摆放着许多制作好的别具特色的捻纸艺术品。通过采访了解到这位年近花甲的朱琪爷爷是朱熹的第二十七代子孙。他一边向我们这些好奇的小记者介绍捻纸的特点,一边熟练地捻着纸,盘着纸,向我们展示着捻纸的二十七道工序中的“搓纸”的过程。看着朱爷爷那熟练的身手,我觉得这是项简单的活儿。于是,我从爷爷手中接过纸也想试试。没料到,搓了一会儿就没信心了。因为搓出的纸不是太粗就是太细,根本没法做东西。爷爷笑着说:“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耐心,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就数数,念经,让自己不再浮躁”。爷爷还告诉我们,“捻纸”这门手艺是祖传的,只传内不传外。他是他的奶奶从小手把手教的。朱家历代在杨桥开豆腐店,十分有名。开豆腐店那会儿,朱琪奶奶看到邻居排队买豆腐的时间长了,就会用包大豆斋饼纸和其他一些花花绿绿的纸捻个蝈蝈儿、螳螂呀送给他们,很是好看。朱琪爷爷非常喜爱,也正因为这份热爱,朱爷爷与“捻纸”这门传统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他的头发虽已花白,但精神却仍然非常矍铄,面色红润,腰板挺直,大概是因为这50多年一直有“捻纸”这一最大的兴趣爱好陪伴的缘故!说到动情处,朱爷爷两眼放光,不禁拿起旁边的面具脸谱手舞足蹈,跳起了避邪祈福的舞蹈来,我们连连拍手叫好。通过爷爷的介绍,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捻纸在过去是作为一种辟邪的物品,现在已成为一种工艺,早已名扬海外了。听到这儿,我的心中对朱爷爷这位我们中华名族传统的传承者充满了的敬佩之情。
可这样开朗的爷爷也有伤脑筋的事,现在这个社会人人、事事都赶时髦,赶潮流,没人再愿学这门手艺,就连自己的儿女也不愿试上一试。因此,朱爷爷的当务之急是想打破这门技艺“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多收几个徒弟,以至不让“捻纸”失传……
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精彩。回来的路上,看着两旁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厦,花花绿绿的广告宣传,川流不息的汽车,我却没有了去时那般兴奋,心情反倒有一点沉重,为对民间传统技艺逐渐流失而担忧。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新,永远展现它们的精彩与魅力。
标签:六年级作文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