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小票中的秘密

过节啦!元旦,我跟爸爸妈妈去大统华超市,买了一堆吃的、喝的东西。看着机器中吱吱嘎嘎打出的一张购物单,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今天我们花了多少钱?”妈妈接过营业员阿姨递过来的购物小票,瞟了一眼,居然把最后总价那一栏给撕了,然后递给我,说:“儿子,你五年级了,自己算算大概多少钱?”唉,这个妈妈,不愧是数学老师,这个时候也要考我。好吧,我也不差,算就算!

接过购物小票,我一看,几乎每样商品的价格都是两位小数,这不是为难我吗?不过,反正是估计,我把那些小数部分的零头都忽略,把那些整数相加就可以了。我握着小票,一项一项地加:2加4等于6,6加4等于10……哈哈,算出来了!“妈妈,大概是240元!”“嗯,差不多!还能更准确点吗?”老妈还不满足我的答案,给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下我可傻眼了,再怎么办呢?那些小数部分,我该怎么估计呢?

这时,老妈接过小票,边看边提醒我:“你刚才看了每样东西的价格,它们的零头有的是0.99元,也就是99分,有的是25分。那粗略地说,它们的平均数可以说是50分。那该再怎么加呢?”

我在心里盘算着:这也就是说,在计算过整数后,我要在清单的每一项商品后面都加上50分。也很烦啊!突然,我灵光一闪:有了!我也用不着逐个计算每一项,然后各自加50分,而只要计算出一半的商品数,然后每项加1元。我迅速把小票对折,留下所有商品数的一半,这一半有7项,就是它了:240加7等于247元!

妈妈听到我的答案,朝我竖起了大拇指:“不错哦!说说你怎么算出来的?”我跟妈妈讲了我的想法,妈妈听了频频点头。不过,妈妈最后还提醒我,这个结果可能比实际结果还小了一点。因为实际上定价商品的零头大多数是大于50分的。这是因为,超市总喜欢把商品的价格定得接近一个整数。比如说,一个商品的价格卖4.99元而不是5元,虽然是少了1分钱,但是会让顾客觉得比5元少了不少。这样,我们的小票上会有许多商品的零头远大于50分。所以,要向得到的数字更加准确,那么可以在心算之后,再加上1到2元钱,以补偿在约简时不计算在内的差值。

好吧,如果加上2元,我估计这次的购物金额大概是249元。“妈妈,那我们这次到底花了多少钱啊?”我迫切地想知道我估计的结果准不准。妈妈摊开手心,那张小纸条上赫然写着:249.9元!——哇!我真不错,其实最后零头的算法,就是用了平均数的知识。同学们,你们也学会这个快速检查购物小票的方法了吗?